为充分发挥区服务中心的重要作用,西湖区总工会创新思路、巧出“四招”,有效破解 “困难职工建档人数偏少”、“帮扶服务形式单一”、“与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”等制约帮扶服务工作“瓶颈”。
1、加大困难职工建档覆盖面。推出街道(镇)网格化、系统信息化两个模块,推行申报困难职工听证制度,深入基层特别是非公企业,大力宣传建档标准和政策,在与职工面对面的交流中,及时掌握困难职工的情况,最大限度帮助全区建会非公企业困难职工建立“家庭档案”、筑起“绿色通道”,实现对建档对象全覆盖、不遗漏。
2、授人以鱼,不如授之以渔。更加关注职工劳动就业、职工收入分配、企业社会保障等有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,将扶贫解困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,广开就业门路,不仅帮扶救助、“雪中送炭”,更坚持智力帮扶,帮助困难职工脱贫致富“锦上添花”。在帮扶的同时,给困难职工送思路启发、送信息引导、送技术扶持、把“输血”和“造血”结合起来,达到标本兼治。
3、形成内外协调联动机制。建立与财政、劳动保障、民政、司法、教育、卫生、住建等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,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,逐步实现信息交流联动、信访接待处置联动、司法援助联动、困难职工救助联动、就业再就业帮扶联动、劳动仲裁联动、子女上学救助联动和职工医疗互助联动,提高工会组织的社会参与率、影响力。
4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。以职工需求为导向,整合社会资源,积极探索和借鉴市场化发展模式,通过市场化运作和“南昌职工卡”推广,在全区初步建立起涉及职工医疗、教育、保险、法律等多个方面的特色“爱心帮扶”体系:有健康直通车开进企业的“爱心医院”,圆职工子女读书梦的“爱心学校”,可打折的“爱心超市”,能应急的“爱心保险”,享低价的“爱心药房”,乐奉献的“爱心企业”,常待命的“爱心团队”,以及筑幸福的“爱心互助”,让职工随时随地感受到“娘家”的温暖和关怀,努力让改革释放出的红利更多地惠及职工群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