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经南昌市人社局确定,方大特钢入选为第四批市“技能人才培训基地”。此次入选是该公司继确立为南昌市“人才工作示范点”后,在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中的又一认可。近年来,方大特钢大力实施“人才强企”战略,以“学技术、练本领、强素质”活动为平台,推进培训体系建设,搭建培训大“课堂”,促进基层员工岗位成才、建功立业。
“传帮带”接力,造就更多“工匠”
“南昌市甘荣刚电焊技能大师工作室”“南昌市甘荣刚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看着两块闪亮的牌匾,方大特钢建安公司员工甘荣刚感慨万千。
14年前,甘荣刚还是私人工程承包队中的一名电焊小工,只懂手工电弧焊技术,可进入方大特钢后,甘荣刚觉得学习的眼界更宽了。老师傅们给他传授埋弧焊、CO2气体保护焊等技术,而且将淘汰的一些废旧设备给他练手。“最难得的是,公司非常重视岗位技术人员的培养,对参加任何级别的工种技能大赛,不仅不设门坎,而且还组织培训,这更激起了我对电焊技术的浓厚兴趣。”甘荣刚回忆道。
在师傅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,甘荣刚接连在省、市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中取得佳绩,荣获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、江西省技术能手、江西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。成才后的他,又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两个平台,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,带领成员们在江西省“振兴杯”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第二、六、十名的好成绩,其本人也被评为2016年度“南昌市首席技师”。
甘荣刚只是方大特钢“传帮带”活动中的一员。为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员工队伍,方大特钢坚持把导师带徒作为提升员工技能素质的有效手段,每年组织师徒签订协议,由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与青年员工、新上岗和转岗员工结对子,今年1―4月已有278人结为师徒。并且,通过员工培训中心下设的8大培训基地,长期进行公司各类人才的理论与实践培训;通过6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和2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,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先进人物群体在带徒传技、技能攻关、技能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带头作用,取得了丰硕成果。其中,2016年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的771项小改小革、科技攻关、QC成果项目获奖,创效达1.45亿元;发表论文34篇,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1项。
“产学研”结合,锻炼高层次人才
方大特钢一直致力于科技研发、技术创新工作,依托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技术优势,开展科研项目研究与合作。2013年获人社部、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“博士后科研工作站”,目前进站2名博士后开展的弹簧钢制造、检测关键技术研究,先后获得2015年、2016年江西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和第59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。
2016年10月19日,第27批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4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走进方大特钢,为该公司科研项目提供智力支持。公司技术人员们,充分利用博士后人才服务企业的良好机会,积极与博士后人员就炼铁、轧钢生产工艺进行对接交流。
博士后的到来,以及与高校、科研院所的合作,不仅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氛围,促进了企业科研实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,也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,锻炼了企业的一批高层次人才。
去年,方大特钢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研究的《炼钢―连铸过程精益制造的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》成果,被国家教育部评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;方大特钢与北京科技大学、江苏博际喷雾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《高品质钢炼钢―连铸过程的精益制造》科研项目,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。卢新春是该公司技术中心质量技术室副主任,也是这两个项目的主要研究者。“通过和院校专家们在一起研究,自己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,系统解决连铸坯质量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得到了拓展。”卢新春坦言。4年的研究不仅为公司取得了荣誉、创造了价值,也让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得到提升。2016年,卢新春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,并被聘为江西省工信委高级职称评委专家、江西省工信委江西钢铁产能化解专家组专家等。
在方大特钢浓厚的“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创造”的氛围中,一大批技术人员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,将创新精神与企业需要结合,使自己的学术、技能水平和工作实绩得到大幅提升。2016年有27人通过专业技术职称评审。目前,该公司拥有助理工程师职称以上人员653名,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名。
“量身制”培养,打造岗位能手
方大特钢轧钢厂机械主任工程师唐嘉,有着近20年的轧钢系统机械设备检修和管理经验。近年来,他先后根据现场设备状况,编写出《摩根设备维护及检修》《关键设备振动检测》《关键设备单体试车》等培训材料,分门别类地对设备维护、操作人员进行培训。这一量身定制的培训教材,有效地提升了岗位人员的技术水平,为轧钢系统设备的稳定顺行提供了保障。2016年,该厂设备可开动率达99.26%;设备管理三项费用18.88元/吨,同比降低8.19元/吨。
在人才培养中,方大特钢坚持“以人为本”、因材施教,结合《岗位说明书》《岗位职责分析》所需掌握的知识、技能和态度,量身定制学习计划、培训教材,提升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。目前,他们的培训教材达2000余份,所有教材按工种(岗位)分类、编号管理,使其贴近岗位实际,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技能框架。如:自动化部编写所有岗位通用“应知”知识,强化基础培训,领导带头参与周末大讲堂,普及技术工艺及要求;焦化厂连续5年持续开展了20期421人次的“末位充电”培训,促进全员主动学习、岗位动态竞争;炼铁厂每季度组织值班工长、作业长进行理论培训、考试,拓展员工的知识面;炼钢厂以品种钢、常规钢铸坯质量为课题,实施重点工艺、重要岗位专项培训和全员性工艺质量考试,使易切削钢低倍合格率等指标得到提升。2016年该公司开展各类培训2767期,培训人员11.4万人次,培训总课时17.9万余小时。
同时,方大特钢把奖励措施落实到位,建立和完善科技攻关奖励、专利奖励、小改小革奖励、“一专多能”奖励、技术和技能津贴等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,让员工看到畅通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和薪酬增长通道,引导员工争当知识型、技术型、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。通过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,目前该公司476名员工成为“一专多能”型员工。并且,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手和专利“达人”,该公司炼铁工高级技师唐庆广2013年被中共江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列入“赣鄱英才555工程”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、2014年被南昌市政府授予“十大技能之星”荣誉称号、2015年成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。
在不断地探索中,方大特钢形成了一套良性的人才开发、激励、储备机制,其《以激发员工潜能为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》的人才培养经验,荣获第十七届江西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。“传帮带”接力、“产学研”结合、“量身制”培养,方大特钢为广大员工岗位成才搭建起了“大课堂”“大舞台”。
罗 霞